拼音shān qiāo shēn
注音ㄕㄢ ㄑ一ㄠ ㄕㄣ
部首巾部
部外笔画11画
总笔画14画
异体字 縿 笔顺 丨フ丨フ丶フ丶フ丶ノ丶ノノ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shān(ㄕㄢ)

1、旌旗的飘带。

其他字义

qiāo(ㄑ一ㄠ)

1、〔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其他字义

shēn(ㄕㄣ)

1、古同“”,羽毛车饰或衣裳下垂的样子。

UNICODE

幓字UNICODE编码U+5E53,10进制: 24147,UTF-32: 00005E53,UTF-8: E5 B9 93。

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康熙字典

幓【寅集中】【巾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1画

《集韻》疏簪切,音森。與襂同。襂纚,衣裳毛羽垂貌。《揚雄·甘泉賦》蠖略蕤綏,灕雽幓纚。《註》師古曰:灕雽幓纚,車飾貌。

《集韻》師炎切,音纖。旌旗正幅曰幓。

師銜切,音衫。旌旗之斿也。《司馬相如·大人賦》垂旬始以爲幓兮。《註》幓,所銜反,旒也。

《集韻》《類篇》所感切。同縿。義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縿【卷十三】【糸部

旌旗之斿也。从糸參聲。所銜切

说文解字注

(縿)旌旗之游所屬也。各本失所屬二字。今補。㫃部曰。游、旌旗之流也。周禮巾車注云。正幅爲縿。游則屬焉。正義曰。正幅爲縿、爾雅文。又覲禮正義。爾雅說旌旗正幅爲縿。唐後爾雅奪正幅爲縿四字。郉疏不能攷補。縿是旌旗之體。游則屬焉。故孫炎注曰。爲旒於縿。郭璞曰。縿、衆旒所箸。戴先生曰。游箸縿垂者也。交龍鳥隼之屬皆畫於縿。爾雅曰。纁帛縿。鄭本之。曰九旗之帛皆用絳。上有弧以張縿之幅。見覲禮、明堂位、考工記。下以人維之。周禮節服氏六人維王之太常、爾雅維以縷是也。所以太常必維之者、正恐其游長曳地。毛詩。素絲紕之。大夫旌旗之游亦維持之也。游屬於縿而統於縿。然㫃部游下不云旌旗之縿也。則知縿下不云旌旗之游。理合析言、不得渾言矣。从糸。參聲。所銜切。古音在七部。

音韵方言

方言集汇

◎ 粤语:saam1

上古音系

字頭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shaːw見方言
shaw見方言

廣韻

字頭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七遙宵A宵A平聲三等開口宵A下平四宵tsʰi̯ɛutsʰĭɛutsʰiɛutsʰjæutsʰiᴇutsʰiɛutsʰiawqiao1chieucieu斂髮謂之幧頭亦作幓
七刀平聲一等開口下平六豪tsʰɑutsʰɑutsʰɑutsʰɑutsʰɑutsʰɑutsʰawcao1chaucau所以裹髻又七摇切[/]

蒙古字韻

字頭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音譯音譯
修正
音譯
其他形式
擬音聲調註解
縿

ꡮꡏ

shamʂam平聲

洪武正韻牋

字頭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此遙十二蕭平聲
偏旁部首查字
笔画查字
汉字结构
四角号码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