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uí
注音ㄎㄨㄟˊ
简体部首阝部
部外笔画9画
总笔画11画
繁体部首邑部
部外笔画9画
总笔画12画笔顺 フ丶ノノ丶一一ノ丶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kuí(ㄎㄨㄟˊ)

1、古地名,在今中国山西省临汾市境。

UNICODE

鄈字UNICODE编码U+9108,10进制: 37128,UTF-32: 00009108,UTF-8: E9 84 88。

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English

slippers, sandals; dance shoes

康熙字典

鄈【酉集下】【邑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渠追切《集韻》《韻會》《正韻》渠惟切,音葵。《說文》河東臨汾地,卽漢祭后土處。《正韻》鄈地有三,一在汾隂,一鄈丘,在河南,又在留。《春秋》作葵丘,在汾隂者亦作葵。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鄈【卷六】【邑部

河東臨汾地,即漢之所祭后土處。从邑癸聲。揆唯切

说文解字注

(鄈)河東臨汾地。河東郡臨汾、二志同。今山西平陽府太平縣縣南二十五里臨汾故城是也。漢武帝紀。元鼎四年。立后土祠於汾陰脽上。如淳曰。脽者、河之東岸特堆崛。長四五里。廣二里餘。高十餘丈。汾陰縣治脽之上。后土祠在縣西。汾在脽之北。西流與河合也。師古曰。以其形高起如人尻脽。故以名云。一說地臨汾水之上。地本名鄈。音與葵同。彼鄉人呼鄈音如誰。因轉而爲脽字耳。故漢舊儀云葵上。玉裁按。水經。汾水又西過皮氏縣。注曰。汾水徑鄈北。故漢氏之方澤也。賈逵云、漢法。三年祭地汾陰方澤。澤中有方。故謂之方澤。㐀卽鄈㐀也。經又曰。又西至汾陰縣北。西注於河。注曰。水南有長阜。背汾帶河。阜長四五里。廣二里餘。高十丈。汾水歷其陰。西入河。漢書謂之汾陰脽。據酈氏此注。鄈、脽異處極明。然封禪書、郊祀志皆云。始立后土祠汾陰脽上。與武紀合。水經注河水篇亦云。河水東際汾陰脽。縣故城在脽側。城西北隅有脽㐀。上有后土祠。是則鄈脽本無二。漢志云汾陰。許云臨汾者。葢二縣地邊竟相接故。似不當分別鄈、脽爲兩地也。从邑。聲。水經注引此。揆唯切。十五部。卽漢之所祭后土處。

音韵方言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kui2 [宝安腔] kui2

上古音系

字頭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ɡʷil隹由追校改

廣韻

字頭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渠隹脂A合脂A平聲三等合口脂A上平六脂gwiɡwiɡuiɡjuɪɡiuɪɡʷigwikui2gjyigvi鄈丘地在陳留又在河東漢祭后土處

洪武正韻牋

字頭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渠爲七灰平聲
偏旁部首查字
笔画查字
汉字结构
四角号码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