頴〔
拼音yǐng
注音一ㄥˇ
部首頁部
部外笔画7画
总笔画16画
异体字 笔顺 ノフ一一丨ノ丶一ノ丨フ一一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yǐng(一ㄥˇ)

1、见“”。

UNICODE

頴字UNICODE编码U+9834,10进制: 38964,UTF-32: 00009834,UTF-8: E9 A0 B4。

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English

rice tassel; sharp point; clever

康熙字典

頴【戌集下】【頁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7画

《正字通》俗穎字。◎按字彙、正字通,頁部穎字外尚有潁穎熲三字。今遵說文穎歸禾部,潁歸水部,熲歸火部。㯋字雖說文所無,今亦攺歸木部。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潁【卷十一】【水部

水。出潁川陽城乾山,東入淮。从水頃聲。豫州浸。余頃切

说文解字注

(潁)顈水。出潁川陽城乾山。東入淮。各本作乾山。韵會引作耿山。晉書音義引作陽城少室陽乾山。則兼用水經、漢志改說文也。爾雅音義引字林作陽城乾山。與今說文合。潁川以水名郡。字當從水。而漢碑郡名多從禾。葢漢時相習如此寫。如女陽、女陰、舞陽、舞陰以水名縣。而不作汝潕字也。恐漢志、說文古本郡名亦當從禾耳。潁川郡陽城、二志同。今河南河南府登封縣縣東南四十里有陽城廢縣。前志陽城下曰。陽乾山、潁水所出。東至下蔡入淮。過郡三。行千五百里。荆州浸。過郡三者、潁川淮陽沛郡也。水經曰。潁水、出㯋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東南至愼縣東南入於淮。水道提綱曰。今潁水源出登封縣北嵩山西南之少室山。東南經密縣、禹州。分爲二派。一經新鄭縣至臨潁縣。一經襄城縣。至臨潁縣。二支復合。經商水縣。合汝水。又合滎陽水。至陳州府南。分爲二派。一爲濄河。一爲沙河。濄河至江南太和縣與沙河合。又經潁上縣與淮水合。曰潁口。皆東南流也。水經曰。至愼縣入淮。愼縣故城在今潁上縣。从水。頃聲。余頃切。十一部。豫州浸。職方氏曰。荆州其浸潁、湛。豫州其浸波、溠。許潁下湛下皆曰豫州浸。而溠下曰荆州浸。此非筆誤。蓋案地形互易之也。

音韵方言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n3 [客英字典] jin3 [东莞腔] jin3 [宝安腔] jin3 [台湾四县腔] jin3

上古音系

字頭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ɢʷeŋʔ

廣韻

字頭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餘頃清合上聲三等合口上四十靜jĭwɛŋjwiᴇŋjʷiɛŋjwiajŋyong3jyengxjvenk水名在汝南亦州名禹貢豫州之境春秋時沈丘也秦爲潁川郡漢爲汝南郡之汝隂後魏置潁州餘頃切二

蒙古字韻

字頭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音譯音譯
修正
音譯
其他形式
擬音聲調註解

ꡭꡦꡟꡃ

yÿungjyuŋ上聲

中原音韻

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庚青齊庚青上聲齊齒呼iəŋ

洪武正韻牋

字頭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庾頃十八梗上聲

分韻撮要

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七英影應益陽去穎悟又錐嘴又穎川郡
偏旁部首查字
笔画查字
汉字结构
四角号码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