訛〔
拼音é
注音ㄜˊ
部首言部
部外笔画4画
总笔画11画
异体字 笔顺 丶一一一丨フ一ノ丨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é(ㄜˊ)

1、錯誤:訛字。訛誤(文字、記載錯誤)。訛謬。訛傳(chuán )。以訛傳訛。

2、敲詐,假借某種理由向人強迫索取財物或其他權利:訛詐。

3、謠言:訛言(a.詐偽的話,謠言;b.胡言亂語)。

4、感化,變化:“歲月遷訛。”

5、野火燒。

UNICODE

訛字UNICODE编码U+8A1B,10进制: 35355,UTF-32: 00008A1B,UTF-8: E8 A8 9B。

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English

swindle, cheat; erroneous, wrong

康熙字典

訛【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4画

《廣韻》五禾切《集韻》《韻會》《正韻》吾禾切,音囮。《玉篇》與譌同。僞也,謬也,舛也。《詩·小雅》民之訛言,寧莫之懲。《傳》訛,僞也。《說文》《宋書·五行志》引《詩》作譌言。

《爾雅·釋詁》言也。《註》世以妖言爲訛。《前漢·翟方進傳》民人訛謠。《吳志·孫皓傳》妖訛橫興。

《爾雅·釋言》化也。《書·堯典》平秩南訛。《傳》訛,化也。《史記·五帝紀》作南譌。《索隱》作南爲,謂所當爲之事也。《讀書通》又通作僞。《前漢·王莽傳》毎縣則薅,以勸南僞。《師古註》僞,讀曰訛。化也。

《爾雅·釋詁》動也。《詩·小雅》或寢或訛。《傳》訛,動也。《韓詩》作譌。覺也。

《集韻》通作吪。《詩·王風》尚寐無吪。《傳》吪,亦動也。本亦作訛。

獸名。《神異經》西南荒中出訛獸,狀若兔,人面,能言,常欺人,言東而西,言惡而善。肉美,食之言不眞。一名誕。

蛇名。《埤雅》恩平郡譜,蛇謂之訛。

火名。《柳宗元·述舊言懷詩》訛火亟生煆。《註》野火也。《山海經》作譌火。

姓。《唐書·南蠻傳》巂州新安城旁有六姓蠻,三曰訛蠻。《宋史·眞宗紀》夏國監軍訛勃囉。

《集韻》牛何切,音莪。亦動也。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叱【卷二】【口部

訶也。从口七聲。昌栗切

说文解字注

(叱)訶也。訶、大言而怒也。从口。七聲。昌栗切。十二部。

音韵方言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ngo2 [客语拼音字汇] ngo2 [海陆丰腔] ngo2 [宝安腔] ngo2 [沙头角腔] ngo2 [陆丰腔] ngo3 [东莞腔] ngo2 [客英字典] ngo2 [梅县腔] ngo2

◎ 粤语:ngo4

◎ 潮州话:ho3

上古音系

字頭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ŋʷaːl

廣韻

字頭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五禾戈一合平聲一等合口下平八戈ŋuɑŋuɑŋuɑŋuɑŋuɑŋuɑŋwawo2nguangua謬也化也動也五禾切七譌

蒙古字韻

字頭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音譯音譯
修正
音譯
其他形式
擬音聲調註解
oɔ平聲

中原音韻

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歌戈合歌戈陽平合口呼

洪武正韻牋

字頭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吾禾十四歌平聲

分韻撮要

字頭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二十三科火貨陽平僞也舛也謬也
偏旁部首查字
笔画查字
汉字结构
四角号码查字